本文章共6108字,分4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在攻读博士期间,其导师的朋友创办了一份面向中国的电子类刊物,需要一名既懂电子又懂新闻的人,熊晓鸽去应征,顺利被卡纳斯集团聘用。本来打算是课余兼职,但是最后在《电子导报》一干就干了三年。因为半工半读,一直没有完成博士论文。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在《电子导报》工作期间,恰逢时任中信集团董事长的荣毅仁访问美国,在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演讲,而《电子导报》是晚宴的赞助商。当晚来了很多业内人士,包括IDG创办人麦戈文。
席间麦戈文对荣毅仁谈起了他的《计算机世界》,麦戈文让熊晓鸽帮助翻译一下,这样熊晓鸽就认识了他以后的老板麦戈文。
[麦戈文与IDG]
急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在催生苹果、微软这样的行业巨头的同时,产业本身也产生了对市场资讯的大量需求。
1964年麦戈文以5000美元创办了一家计算机市场研究公司,即国际数据公司(IDC),三年后,国际数据集团公司(IDG)成立。
麦戈文对中国市场情有独衷。他是第一位和中国大陆建立合作出版事业的西方人。1980年他与第四机械工业部即后来的电子工业部合资成立了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随后出版了《计算机世界》周报。
2000年2月28日,麦戈文向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款3.5亿美元,这也是美国历史上个人向大学提供的最大一笔捐款。麦戈文应该是美国大公司高层领导人中拜访中国次数最多的企业家。就在前不久,第102次来到中国的麦戈文当选为2007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1991年,熊晓鸽获得了绿卡,这个时候他所在的《电子导报》已经停刊,卡纳斯集团觉得基于当时的环境在中国发展刊物比较难,希望熊晓鸽在香港和台湾工作,而熊晓鸽仍然希望同国内有更多联系,这样他就尝试联系了麦戈文。
一谈之下,两人颇为投缘。当年的11月6号,熊晓鸽正式入职IDG。入职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把国内当时的《国际电子报》合并到《计算机世界》。麦戈文对熊晓鸽的办事方式较为满意,当时麦戈文正在考察亚太地区市场,于是让熊晓鸽陪同考察。
一路中,两人交换了各自对新兴市场的看法。当时IDG亚太地区业务分别有两位经理人打理,其中一个是香港人,常驻香港,负责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另一个是美国人,常驻台湾,负责整个亚太区。麦戈文提出,三个人共同拿出一份报告。
恰逢年末,圣诞节前夕,两位经理人都去度假了,而熊晓鸽则努力完成了这份报告。这样,麦戈文决定任命熊晓鸽为亚太区主任,后来则扶正为亚太区总裁。
就这一段戏剧性的经历,熊晓鸽事后在接受新浪访谈的时候回忆:“完了一想,我说虽然我的报告采用了,我想看看人家的,我说麦先生你把他们俩的报告给我看看,他说他俩都没交,说他们要去度假,很忙,所以你就照你的做吧,他们俩另外安排工作,所以后来美国驻台湾的地方也撤回去了,后来他也离开公司了,另外一个香港的总经理,他后来移民到加拿大去了,没有听过他们怎么样说我不好,因为他们大概也没什么办法,因为给了他一个机会,他们俩都不写,那就不能怪我。”
IdgVC之赢在中国
1993年,熊晓鸽代表IDG投资2000万美元与上海科委合作,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风险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后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熊晓鸽任总经理。
1998年10月27日IDG与科技部签署合作备忘录,计划在未来7年时间在中国建立运营一笔风险投资基金以扶持中小科技企业。事后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时熊晓鸽说:“这与其说是lDG在海外做的最大一笔投资,不如说是麦戈文商业生涯中最大的一个赌注。”
当时国内对风险投资这个概念缺乏了解,相信那一时期,熊晓鸽面对过足够多困惑的目光。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希望这种投资局限于特定区域,或者是特定开发区,否则就不可能提供相应优惠措施。合资企业只有外方占股超过25%,才可享受到政策优惠。IDG是同地方政府合作的,并且风险投资倾向于小额占股,这样最终很难在合资企业拥有超过25%的股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