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不是唯一的,要把市场放在第一位
◎钱不是省出来的,是挣出来的
◎一个旅居澳大利亚的世界顶级太阳能科技专家,仅仅四年时间,就成功地坐拥百亿身家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2007年8月,随着百亿身家浮出水面,43岁的施正荣荣获 “中国新首富”桂冠。对于成功之后的一切,施正荣说自己并不看重。“我每天照样去实验室作研究,同时也要跑市场。”从小到大,施正荣和商业一直没有直接的关系,留学澳洲十几年,他的身份也一直是太阳能研究专家,但短短几年之间,这位科学家却成功创办了一所全球著名的企业,自己也变成了“首富”,这里面有何秘方?
施正荣解释:“知识分子创业,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技术不是唯一的。往往搞技术出身的人都把技术放在第一位,但搞企业要把市场放在第一。一切为了市场,一定要有盈利,要克服那种臭老九的清高习惯,整合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人。有人说我在国外搞的是第二代技术,回国生产的是第一代产品,这就对啦!”
给妻子赚学费:洗碗做厨
1987年,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出现在眼前。“那个年代,国内的机会远没有现在多。我希望有机会出国,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愿望强烈地刺激着施正荣,而这也成为了他再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契机。
得益于扎实的英语学习基础,施正荣参加EPT考试,最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地抓住了出国机会。1988年5月,施正荣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物理系进修。
施正荣认为自己绝对不是一个“死读书”的人。他笑着说:“好不容易出国了,首先要赶紧把老婆弄出去。”于是,这个一直做学问的“学究”一到周末,就一改研究员的样子,穿得西装革履地到处去找工作、去赚钱,目的就是给妻子赚够学费。
施正荣跑到日本餐馆用“纯正”的日语说:“初次见面,多多关照。”那是他仅会的一句日文。
为了能挣到足够的钱,从不烧菜的施正荣,硬是学下了厨师证书,做了美国菜;在国内习惯深居简出做科研到深夜的施正荣,也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到咖啡馆连续洗碗16小时。
一番艰辛后,1989年,施正荣顺利地把妻子接到澳大利亚,一家人重新团聚。
偶遇名师
毕业不久,施正荣希望能够继续深造。“一开始想进物理系,但当时那个实验室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能力再接收新成员。一次,无意中看到广告,说电子工程系要招兼职研究员,我立马跑去应聘,可实验室已经招满人。但对方很热情,还是让我参观了实验室。”
几乎绝望的时候,新的机遇出现了。“有人介绍说二楼的阳能教授马丁•格林太要招人。”
施正荣立刻跑到马丁•格林教授的实验室,并敲开了门。“出来一个高大英俊、风度翩翩的教授,着实把我镇住了。”施正荣向马丁格•林教授讲明前来拜访的目的。“一开始,他并不想要我。
但我告诉他,我只是想找份兼职工作、只想再深造时,他同意我留下了。”施正荣自我评价说,“也许,我的性格中就是有一种执着的精神,才能一步步走到今天。”
自从认识这位全球太阳能权威后,施正荣开始从事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他的专业也开始彻底转变。多年的辛勤奋斗、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让施正荣倍加珍惜当时的机会。
施正荣没有浪费这个宝贵的机会。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