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晓鸽留下了,在《电子导报》做记者和编辑,后升任为亚洲版的主任编辑,且一干就是三年。“半工半读,变得非常忙碌,导致一直没有弄博士论文,很遗憾啊。”如今,虽有几分遗憾,但回想当初的选择,熊晓鸽认为也是非常值得。“其间,我采访过很多风险投资者,对于风险投资有了一些基础性了解。”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逢上“贵人”麦戈文
将熊晓鸽这个“门外汉”带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人,是IDG董事长麦戈文。
“我是认识麦先生而进入风投行业。如果没有麦先生,我不知道我现在会从事什么行业。”熊晓鸽说,“那年,荣毅仁到美国访问,被安排到弗莱彻学院做讲演。我所在杂志社赞助了招待会和晚宴,并请来了很多广告客户,包括麦戈文先生。那时,我做了荣毅仁和麦戈文先生之间的翻译。就这样,我们两人相识了。”
1991年7月,熊晓鸽拿到美国绿卡,出版社决定派遣其前往香港工作。“当时我还希望能去内地发展,却没有得到公司肯定。”熊晓鸽说,“而且觉得长时间做记者,已遇到了职业瓶颈。”
此时,好友周全不断“怂恿”他换工作。因此,熊晓鸽给麦戈文写了封信。双方很快约着见面。当年11月,熊晓鸽加盟了IDG公司。
熊晓鸽刚就职就展现了一把,12月份他跑到中国,把当时的《国际电子报》合并到IDG旗下的《计算机世界》里。麦戈文看在眼里,自然乐在心里,带他在亚洲跑了一圈,探索新的商业计划。熊晓鸽没有让麦戈文失望,给出了诸多自己的意见。
之前,IDG亚太区已由两个经理人分别负责。因此,麦戈文提出,三人一起分别写一份商业计划,根据计划书决定IDG亚太区总裁之职的委任。当时正值圣诞和新年,原来的两位经理人都度假去了,而熊晓鸽认真地赶制计划书,当他将一份漂亮的商业计划书递交到麦戈文桌前时,另外两位经理人还没有动笔。
熊晓鸽最终获得了IDG亚太区主任之职,从事包括媒体出版、市场调研和风险投资等方面工作。两年后,熊晓鸽被麦戈文提升为IDG亚太区总裁。
-个人简历
出生于湖南湘潭市;
1973-1977年,钢铁厂当电工;
1977-1981年,湖南大学求学;
1981-1984年,在机电部任翻译和英语教师;
1984年,考入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
1986年秋,获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
1987年底,进入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其间任《电子导报》亚洲版主任编辑;
1991年秋,获美华协会“99最佳新闻报道奖”和“留美最杰出青年”称号;
1993年,代表 IDG集团,与上海科委合作,投资2000万美元成立中国第一家合资技术风险公司,并任总经理;
2000年5月,成为波士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一位亚裔董事。2004年在学院设立“熊晓鸽新闻终身成就奖”、“熊晓鸽亚洲报道年度记者奖”,以及另外两项奖学金。
问卷
1.您认为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实现自己的梦想。
2.您经历过最伤痛的事情是什么?
失去我的母亲。
3.您认为自己最突出的才能是什么?
乐观。
4.您最喜欢什么职业?
现在这个职业———风险投资。
5.您最喜欢自己什么品质?
善良,乐于助人。
6.您最喜欢什么样的员工?
跟我在一起互为挚友的员工。
7.您认为什么类型的人在经济上能成功?
做有意义的事情,且用心地做一件事情。
8.您认为什么样的人做风险投资能成功?
像我和我的合伙人这样的(哈哈笑了)。
9.工作之余您最大的兴趣是什么?
运动。
10.您最愿意把金钱用在什么方面?
设立学生奖学金。
11.您最珍惜的事物是什么?
亲情和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