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李宁公司恐怕是国内众多民营企业中,创始人的个人印记最淡的一个。正如身为董事长的李宁所乐见的,这是一家“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良好”的优秀企业,连续多年的高成长,深受资本市场的宠爱。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但在不无苛刻的批评者看来,它就像一个几乎零缺点的“三好学生”,孜孜不倦地向耐克、阿迪这些更强大的“老师”学习,用IBM、罗兰贝格做战略规划,运行SAP的ERP软件,雇李奥贝纳这样的4A广告公司,几乎每样都向行业标杆看齐。不过,改写产业游戏规则的常常是那些叛逆者,别忘了爱因斯坦从来就不是优等生。
许多年后,一个对李宁及其公司史感兴趣的研究者可能会这样描述他:你们看,李宁对周围的人说,我有一个梦想。他让他们相信了那梦想值得他们努力,并且得到了他们愿意为之努力的保证,然后,他只在他们看上去非常吃力的时候出来帮一把,并很快消失。再后来,困难来临时,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征服。
第一幕谁做CEO
1
“你来做CEO。”
2004年初,李宁对一个为公司服务了12年的员工说。
这个员工叫张志勇,当时35岁,是李宁公司(HK:2331)的总经理。公司将于2004年6月上市,在此之前得到这种邀请,张表现出让人意外的冷静。这个从2001年起担任总经理的年轻人,凭着热情、勇气以及对“系统”和“制度”的执著追求,在两年多时间里使公司的年销售额翻了将近一番,突破了让李宁头疼多年的10亿元人民币关口。
但是体育消费品公司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4年以来,李宁一直保持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最大份额。但在2003年,李宁首次被耐克(NIKE)超过,2004年,又被阿迪达斯(adidas)甩在身后。这两个国际大牌强势占领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市场,同时也显现出对李宁赖以生存的二三线市场的野心;以安踏(Anta)为代表的晋江草根企业也在崛起,把打败李宁作为自己的阶段梦想。
市场人士说,李宁公司是一个被夹在“三明治”中间的企业。
面对李宁的邀请,张志勇感到的并不是余勇可贾。他甚至可能产生了一丝胆怯。“经过几年变革,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对《中国企业家》说。
张希望李宁考虑从外部招入有经验的人担当这一重任。这不是谦虚,他也还远未到失去自信的地步。“只要你有领导力,EQ(情商)足够好,最后一定能成功。但是有经验和没经验不一样。”公司上市后时间成本变得更为重要,一个有经验的CEO可以事半功倍。
张志勇没能说服李宁。“我们都考虑一个星期,然后再决定吧。”张说。
2
类似的犹豫时刻李宁也曾经历,那时他年龄更小,只有25岁。1988年,那届让很多中国人伤心甚至愤怒的汉城奥运会之后,退役的李宁必须在出国、成为官员、成为体操教练之间做出选择。当时,比起这一行当中的藉藉无名者,一个优秀运动员的职业选择范围已经相当宽广。
8岁开始的职业体操生涯肯定给李宁带来了伤害,这从他后来开玩笑地把自己及同类比作“斗鸡”可见一斑。尽管如此,如果一切正常,他仍然不会离开体委。但是,失败来临了,各方面表现出的功利性态度让他感到,再把体委当成自己的“亲人和家”已属一厢情愿。至于出国,由于没有明确目标,也被他放弃。这时候,一直对李宁家庭有资助的李经纬建议他加入健力宝。
情绪低落的李宁成了李经纬的助理,仅仅是因为“李经纬表现出的对我的关注和关心比其他人更多一点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