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1988年),全国20位优秀企业家在中南海意气风发地接受国家领导人的颁奖;20年过去了,20位企业家中,一直留在国企并至今活跃在国有企业领导舞台上的只有汪海一人。
军人出身的汪海,今年67岁,当了35年企业领导人,这其中改革开放占了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他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见证人。1975年,部队转业后的他调进了双星集团的前身———青岛市第九橡胶(0,-22330.00,-100.00%,吧)厂。30多年间,汪海执掌下的双星摸着石头过河,滚雪球般做大———资产总额从800万元增加到60亿元;销售收入由不足3000万元增加到100多亿元;由单一从事制鞋业,发展成为拥有制鞋、轮胎、机械、服装、热电五大产业的综合性制造加工业大集团。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逼进市场搞改革
双星在1983年进入市场,是在无奈之下作出的选择。当时,中国处于短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状态,有着2000多名职工的青岛橡胶九厂仍是跟着国家计划转,数十年一贯制地生产“解放鞋”,原料由国家统配,产品由国家包销。但到了这年年底,初期的改革开放使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出现了真空,商业部门拒绝橡胶九厂的“傻大笨粗”的解放鞋。生产计划是商业部门下的,但生产任务完成了他们却不要了,刚刚被任命为青岛橡胶九厂党委书记的汪海,面对堆积如山的200万双解放鞋,被逼之下迈出了“自销”的第一步,将解放鞋偷偷运出厂自己销售,成为全国同行业最早进入市场的企业。
商业部门的愤怒并非没有缘由———这家企业竟然置“红头文件”于不顾,作出明目张胆的违规行为。但那时的汪海,除了将解放鞋卖出去,让企业生存下来,已经管不了太多。在他的带领下,职工们索性在大白天背着鞋箱闯市场,不但在青岛本地卖,还跑到烟台、石家庄、南京、兰州卖,一年过后,200万双解放鞋竟然全部卖了出去,企业因此活了下来。被逼进市场的汪海,反而自此领略到市场经济的魅力,开始了屡闯禁区的冒险之旅。
屡闯“禁区”大胆越
在1984年的时候,人事任命上级和“红头文件”说了算,当时全中国还没有一家敢实行聘任制的,双星第一个跳出来砸掉计划经济旧体制、旧机制的锁链,打破身份界限,砸掉了“旧三铁”(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和“新三铁”(铁锁链、铁栏杆、铁关系),偷着到农村招收农民工,双星又是第一家。
当时,橡胶九厂的机构设置早已严重脱离了生产、销售的实际需要,300多名干部人浮于事。汪海在实际工作中真切感受到了旧的确管理模式弊端丛生,当时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生产效率低下的体制机制窒息了企业的生机和活力。当汪海宣布对部分机构进行合并、撤销时,矛盾爆发了,有人质问汪海:“你有政策根据吗?”一些上级领导亲属组成的武装部和安全科,拒不执行厂里的决定,告状甚至告到了国家劳动部,但汪海丝毫没有让步,坚决队伍庞大的计划科并进销售科,汪海成了中国第一个打破“铁饭碗”的人。全部合同制,国有企业诸多弊病得到根治,效益好了、工资增加了,企业职工积极性自然更高了,之后,双星突破了与政府机关对口设置机构的禁区,直至今天创造了一个人对着政府28个部门、6万人的大集团管理人员只有40多人、生产车间没有车间主任的新体制。
在市场的博弈中,邓小平提出来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改革理论给了汪海很大的启示,上世纪90年代初,汪海又一次冒着蹲大狱的危险进行了“市场经营”的改革。在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将双星经营公司进行承包卖断,完成了职工从“给公司卖鞋”到“给自己卖鞋”的转变,把众多双星人送上了制造百万富翁的流水线,同时为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出一条新路。近几年,他将邓小平提出的“农村责任田”的方法移植到工厂,将车间设备承包给职工个人,把企业的工作岗位变成了每位职工的“责任田”,实现了职工自己管理、自己降耗,整个集团的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