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册,仍能看到当年穿的那双鞋。
物质条件、消费观念的反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史贤俊有些无所适从,甚至感到自卑。平时,城里同学可以花二三毛钱去看电影、买花生米,但史贤俊从来不敢“轻举妄动”,满脑子都是“如果把钱花了,明天吃饭怎么办”?他们说的、玩的他都没听说过,一切都相形见绌,物质条件也限制了同学之间平等交往的机会。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在这样的情形下,农村同学很容易走两条路:一是发奋读书,二是向家里要钱,渐渐把家人逼上梁山。史贤俊选择了前者,他没有过多沉溺于巨大反差的失落中,而是不断调整自己,在自卑和自信中寻求一个平衡点。
捉襟见肘的事情时有发生,穷困的生活没有压倒他,反而使他更热烈地迎向困难。每天到宿舍楼下卖酸奶、面包、点心;做家教勤工俭学;每学期拿奖学金;向学校申请贷款,所有这些支撑起了史贤俊的大学生活。
是金子总会发光。这话一点也没错。人生重要的机会有时就那么一两个,但你抓住了就成功了。而机会也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开学初的一个傍晚,史贤俊去办公室找班主任,原本准备去反映自己吃不饱的事情。然而,敲开门的一刹那,他才发现老师召集了班上的几位同学在开会。“真对不起,我不知道你们在开会,我走了。”他礼貌地解释。没想到老师叫住了他:“你过来,我们正在商量如何成立班委的事,一起进来讨论吧。”会上,班主任提出要搞一场联欢会,问大家有什么建议。所有的人都沉默时,史贤俊站了起来:“我来谈几点。”他结合中学时策划联欢会时的经验,侃侃而谈。他说得在情在理,其他同学都纷纷点头称是。“很好,很好!”班主任对眼前这位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大加赞赏。
后来,史贤俊负责策划的这一场联欢会举办得有声有色,这更令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老师也对他青睐有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平时,宿舍打扫卫生他抢着干,教室里擦黑板他擦得最勤快。他的笔记也常常在全班传阅。“我的笔记在当时做得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认真最干净的。”史贤俊这样说。农村孩子不怕苦不怕累的本性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的聪明和热情有目共睹,很快,他被班委推荐为团支部书记(他在班里投票数也总是最高的),没想到这个书记他一当就是4年,直到现在大学同学一见他就叫“书记”。
同时,史贤俊的悟性和能干也在大学校园的舞台上得到了施展的空间。他发现大学校园更像是个小社会。如果说中学完全是以学习为主,那么大学更多的是社会交往。各班、各系、各年级,仿佛就是一张蜘蛛网,好像和什么人都没有关系,又仿佛和谁都有关系,人与人之间都是交叉的。人的多面性、多样性在这里充分展现。史贤俊在学校里参与了很多社会工作,并很快在大学校园里找到了感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他学会了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他愈加自信,意气奋发。大二时,他就已经是第一批学生党员,还被评为“上海市三好学生”,同时担任了“学生党校教务长”、“学生会学习研究部部长”、“校英语爱好者协会会长”,他还邀请了留学回来的校长助理汤云为(后担任财大校长)担任英语爱好者协会名誉会长。史贤俊组织的班委活动也常常能得到学校团委的支持,每次25元的赞助使得班级的课余生活多姿多彩:看日出、赏柑橘、游豫园、搞野炊……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才走得快
1990年,大学毕业时,史贤俊将自己的同学送了一批又一批,那时的政策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要回原籍工作。而只有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的史贤俊可以自主选择去哪里,最终他选择了上海。在投入到浦东开发开放的浪潮中后,他一下子觉得所有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青年人的激情和雄心恣意飞扬,任何艰难险阻都可以蔑视。通宵达旦的加班加点,吃住都在单位,睡也在单位的沙发上,这一切仿佛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接触不同的人,写不同的报告,每天有做不完的事,累并收获着。“向书本学习,向老同志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从实践中学习。要成长得比别人快,就要善于学习,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这样才学得快,走得快。”史贤俊如是说。正因为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他总是能在和外商谈判、客户谈判时,略胜一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