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男女同桌还划“三八线”的年代,史贤俊的脑海里从未有过“男女同学要划界限”的条条框框。凭着他的真诚与热情,所有男女同学都与他保持了良好的关系。他们经常从家里带好吃的东西给他,还把崭新的练习簿送给他,每个周末大家都争着约他一起去打球。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拮据的生活使父母不会也不可能给他创造很好的学习环境,但他们倾其所能,把个人的理想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坚持不让贫困阻挡求学之路,他们坚信“读书是能改变人命运的”。
十几年后,史家的6个子女陆陆续续考出了农门,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最低的也是中专。事实证明父母的坚持是正确的。当然谁都知道,如今风光无限的背后是一番艰辛的挣扎。
平日里,全家人处处都省吃俭用。家里的鸡蛋谁也不敢随便吃。一只鸡、一头猪都像宝贝似地呵护在家里,等它们“茁壮成长”起来就卖掉,果园里的杏子、杏仁还有父亲上山采的山药全去卖了。尽管如此,七八十元的学费还得东挪西凑,向亲戚借,跟村里借,问信用社借。
虽然学习条件比较艰苦,但史贤俊的思想却并不贫穷。少年时代的他思维活跃,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想象。一张报纸、一本连环画甚至村广播站里听来的一首新歌,都令他雀跃。他孜孜不倦地投入了知识的海洋,充分地挖掘身边仅有的条件资源,内心充盈着对外部世界探索的愿望。
天道酬勤。史贤俊每年捧回的一沓沓奖状是父母最大的欣慰。
1982年,史贤俊念初三。他将十二大的报告背得烂熟于心。当所有的记忆渐渐褪色时,有一句话却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八十年代是中国经济打基础的十年,到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将要腾飞。”就因为这一句,史贤俊立志一定要考财经类的大学。高三填志愿时,他的志愿清一色都是财经方面的。
由于农村教育水平低,也为求保险,学校领导叮嘱学生别报考含有“天南海北”字样的大学,然而史贤俊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他报的全是北京、上海以及其他一些长江边上的名校。回忆年少时的凌云壮志,他这样解释:“外部因素无法控制,但我能控制自己,只要自己去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点自信我一直有的。”
这里的天空变脸了:自卑?自信?
1986年夏天,史贤俊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上海财经大学。开学前夕,他踏上从甘肃开往上海的列车。这是他第一次坐火车,也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出远门。
然而,一下火车他就傻眼了。灯红酒绿的绚丽,车水马龙的喧嚣,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扑面而来,他有些不知所措。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都是超现实的。站在城市的繁嚣中,他怎么也理不出头绪,紊乱的感觉挥之不去。良久,他才想起得先找个地方安顿下来,接应他的学长要第二天早上才到。那夜,在新光旅社,想到出发前父母的千叮万嘱,想到在上海的举目无亲,他一夜没敢合眼,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在胸口捂了一个晚上。
前来接应的学长们灿烂笑容和温暖目光很快让史贤俊有了归属感。然而,这个繁华都市与遥远的家乡形成的强烈反差,依旧撞击着他的心扉。
在家乡,人们去县城都得步行或者骑自行车,根本没有公交车。而上海的交通却是四通八达,想去外滩、南京路、鲁迅公园都是轻而易举的事。上海的同学们会埋怨车堵,而史贤俊觉得很幸福,即便是堵车,坐在车上看看外面的风景,也是很惬意的!
让史贤俊发愁的是自己每月的28斤粮票根本就不够吃(一般40斤才能吃饱),为了节约钞票,他每次多吃米饭,少吃菜,即使这样,依旧食不果腹。令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城里同学吃饭永远都是那么细嚼慢咽,菜的品种也总有两三个,而2两的饭还吃不完。每当看到他们倒掉剩饭时,总有一种揪心的痛!
大学生活中的记忆经常是窘迫的。一双鞋子满是洞眼,苦于没钱买新的,一直坚持穿着。直到大二下半学期,那双鞋彻底宣告“退休”,史贤俊看着破鞋发愁,渐渐地他的眼光就落到了宿舍角落里那双布满灰尘的鞋子上,他已经对它“觊觎良久”了。好久没人去穿它,但那是室友的鞋啊。他犹豫了半天,才小心翼翼地跟那个同学商量能不能借来穿穿。没想到同学很爽快地说:“你穿吧,我不要了。”史贤俊欣喜若狂,宝贝似地擦了一遍又一遍。如今,翻开大学毕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