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3728字,分3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但据薛方全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房子,遗憾的是由于事情太多他在那里很难呆一个晚上的时间。这并不是他的本意,他是一个故土情节很重的人。“平时很少有时间回家陪父母。但我有个几十年都没有变的习惯,大年三十中午会回家去吃团年饭,初一早上去老家上坟。”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他认为事情做得再大都不能忘掉根。“小时候想进城,现在想回去过一点乡村生活,那里空气很好,家乡人好。”前几年成渝高速到正兴的乡村公路硬化成水泥路,从重庆到卫寺村的车程变成了四十分钟。那所“田园小舍”的生活在时间距离上离他越来越近。但是开不完的会和处理不完的事情,让他几乎没有时间光顾这个寓所。后来薛方全认为应当物尽其用,所以每到周末,他安排公司的外地员工到那里度假。薛方全认为这样的好地方应当与人分享。
一般人认为一个一年可以赚上亿元人民币的人没有必要过这样紧凑的生活,但薛方全却认为这种生活比起自己曾经的境遇来说已经好多了,没必要把生活搞得太奢华。
这样的生活态度来自于他特殊的经历。60年代初,薛方全生活在一个“饿得清口水流”的农民家庭。从9岁开始,他打着光脚板去砍柴、背煤,一走就是四十公里,吃尽了生活的苦,也让他学会了做栽秧、打谷、犁田之类的所有农活。
于是,家乡的贫困让年幼的薛方全立下了“远大志向”:一定要让家人吃上饱饭,振兴家乡。几十年后,“吃上饱饭”的目标变成了数亿资产,一个会做所有农活的人居然成了中国财富榜上响当当的人物。
把捐钱当成了爱好
“田园小舍”这种“农家乐”式的娱乐方式与他数亿万资产似乎不太匹配,但这种并不光鲜的生活习惯让他区别于重庆财富金字塔尖的其它人,这同样影响到了他的消费习惯。薛方全的衣着在富豪行列里绝是“便宜货”,正因为如此,圈子里“有很多人看不起我,穿得差,吃得差。也从来没有戴过好手表。”他听说有人在娱乐场所一次就花上十万、戴的手表是几十万后感慨,“不知他们捐钱时是否会这样慷慨?”
在薛方全看来,财富只是一个符号,不是应该拿来炫耀的,当财富达到一定程度后,人的快乐就不再会因财富的无限增长而翻倍,“一个人有三千万一辈子就用不完,我的利润超出了这个水平。”
所以对于钱他采取一种“和气生财”的态度,劳累而有规律的生活让薛方全的燃气管道铺出了重庆,同时他的时间也随着燃气管道的延升被更多的输送到工作上:每个月数不完的商业活动和会议让人头痛。为了尽量节约时间,一些稍不重要的商业活动他都会推掉,但“老家正兴镇邀请我参加的会我不能推。”
“这是我的家乡,需要我帮忙能做到的我都一定做。”薛方全是个恋旧情结很重的人,虽然家住重庆,仍心系故土。
薛方全振兴家乡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就是捐钱,几年时间里,他先后为家乡的小镇捐款达到四百多万元,这对于一个贫困的小镇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经过记者核实的数字是:正兴小学捐赠了一百多万元、为农村修路、修建农民新村估计一百多万、向正兴镇政府捐赠数十万、向正兴镇派出所捐赠一台车。
薛方全捐赠的动机也许是基于对财富的理解,在他看来,企业的利润来自于社会,就要回报社会。“你这个公司赚到了很多钱,不应该全部让职工或自己享受了。”他在一个演讲中提到,消灭贫困、消灭饥饿才是企业存在的更高层次的价值。
薛方全认为自己年少时吃“观音土”的经历让他悟到了企业这样的道理,“我的职工并不是社会上最需要支持的人,所以捐赠一直是民生燃气的习惯。”
据记者查证,从2001年到现在的五年时间里,民生燃气一共向社会捐赠了一千四百万元。但由于其捐赠都是通过直接途径送到受资助人的手中,所以慈善机构无法将薛方全纳入慈善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