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3615字,分3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创新·追随

周成建的创新大都集中在企业发展的早期,动力来自于其强烈做大企业的冲动和对市场的敏锐。在温州妙果寺市场打拼的那几年,周成建逐渐认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他意识到“服装在技术上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就是品牌”,这让他下决心搬离那个当时国内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自创品牌。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但创品牌何其难,用周成建自己的话说,“当时是落后的管理,有限的资本,可谓心比天高,手比地矮”。
在广东的一次考察给了他启发:广东的企业由于长期为国外做代工,拥有良好的设备和熟练的工人,但经常因为订单不够而使机器闲置,在其他一些沿海地区也有这样的情况。回想自己创业初期为别人加工服装的经历,周成建想:美特斯邦威为什么不能采取让别人加工的方式呢?他当即决定采取委托加工的办法,与广东、江苏等地的具有一流生产设备的大型服装加工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自己的“生产基地”。
今天,虽然当年给美特斯邦威代工的那家广东中山的工厂已经倒闭了,但美特斯邦威的合作厂家已经发展到250多家,这些企业具有年生产2000多万件(套)的生产能力,而如果完全依靠自有投资则至少需要超过10亿元的成本。
找到代工厂后,周成建又找到原来熟悉的批发商,让他们经销“美特斯邦威”的品牌,这些人就是最早的美特斯邦威的特许加盟商,如今美特斯邦威在全国的专卖店已达1500多家,除去很少部分直营店外,其余都是特许连锁经营专卖店。如果这么多店都由自己来投资经营,则至少需要超过5亿元的成本。
这就是美特斯邦威在服装界著名的“虚拟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正是依靠虚拟经营为企业扩张节省下的资金,大量投在经营管理、服装设计、品牌提升等业务上。
不过,周成建的做法并不是独创,耐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如果说,初创时,周成建不自觉中运用了顺应时代的“OEM”和“特许连锁”方式,那么现在,他是主动追随、学习行业和其他企业的经验,他经常举的例子是“货品流转率”,国外是50天,而中国则需180天,美特斯邦威为80天。
这得益于他早在1996年开始投资的IT系统,生产和销售社会协作化了,美特斯邦威花1亿元投资了物流信息平台。它集管理、生产、销售于一体,由制造商资源管理系统、集团内部资源管理系统和代理商资源管理系统共同组成。通过它能够实时掌握每个专卖店进、销、存状况,还可以根据这些数字随时变更生产订单。
这是美特斯邦威的“供应链管理”,不知是否是周成建在浙江大学和长江商学院EMBA学习时受到的启发。周成建说,在长江商学院的同学有蒙牛董事长牛根生和分众董事长江南春,在他们身上都学到不少东西。尤其是这些“同学们”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让周成建下定决心在5年时间内海外上市。
本土·国际
在周成建宽大的办公室里,一头摆放着一尊毛主席挥手像,另一头,先进的音响设备里缓缓流淌出贝多芬的交响乐;电脑里,是各地加盟店实时的销售数据和分析,透过窗望过去,对面就是他亲手创立的美特斯邦威服饰博物馆。
周成建擅长于“土”的那一套,又积极的学习“洋派”的东西,它将两者巧妙的结合,再施之于企业。当企业还是个小作坊的时候,他便将企业品牌取名为洋气十足的“美特斯邦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