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汇男网 创业 在路上
内容搜索
热门内容
推荐内容
最新内容
提出意见和建议

冯玉才:“背”着数据库闯天下

本文章共4243字,分3页,当前第1页,快速翻页:
 

一位年逾花甲的教授,一位每天凌晨4点钟起床、长跑、读书的学者,一位将毕生心血投入国产数据库基础开发的研究员——记者很难把这些与一年365天都在奔忙的企业老总联系起来。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这位兼科学家与企业家于一身的长者接了个电话,便立马决定订机票去北京谈项目。他,就是武汉华工达梦数据库有限公司董事长冯玉才。凭着一个信念——中国人必须依靠自主研发去掌握数据库领域的核心技术,他自主开发国产数据库并成功将其应用于社会。

    1 目睹日本人技术封锁 痛下决心自主研发

    30年前,国际上数据库研究技术刚刚起步,而当时的中国在这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触动冯玉才决心自主研发数据库的,是发生在1978年的一件事。

    冯是江苏靖江人,1978年定居武汉,在华中工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做讲师。他到武钢参加技术学习。当时武钢热轧车间花费巨资,从日本引进了一套无人职守轧钢系统。为防止技术泄密,在整个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过程中,对现场出现的所有技术问题,哪怕是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焊接,日本人也从不当着中国人的面解决。当日本人调试安装完设备后,足足三卡车的技术文字资料被当场销毁。

    此情此景深深刺痛了冯玉才。从那时起,他就暗下决心:中国人一定要做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改变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

    1982年,数据库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美籍华人陈品山教授到中国科学院讲学。经过考察交流,他给冯玉才寄来近300篇数据库研究技术方面的论文和一些相关的书籍。冯玉才如获至宝,半年时间里,学俄语出身的他硬是凭借一本英文字典,将300篇论文和一尺厚的英文资料“啃”完。

    “当时就是想通过这300篇论文,看看美国人是怎么做的”,冯玉才说,“虽然这些文献资料只介绍了一些技术性的研究方向,但却让我熟悉了数据库系统各子部件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接下来,冯玉才开始着手准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

    2 三次研发终获成功“数据库一定要姓‘中’”

    1984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南一楼内,一台内存仅为256K的老式计算机,开始24小时不停歇地被冯玉才和他带领的12名学生轮班使用。在轮不到计算机时,冯玉才便背着书包、拿着软盘到各个研究室去“打游击”。半年过后,数据库管理系统研究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而他带领的12名研究生也因毕业而先后退出。第一次实战性的研究宣告失败。

    正在一筹莫展之际,一次教学交流机会,冯玉才偶然得到一笔来自广西科委的3万元项目资助,更令人高兴的是,对方还提供了一台电脑和两名上海交大的高材生。于是,冯玉才再次向数据库研究发起进攻。然而,一年不到,项目又宣布失败。广西那边派过来的研究人员也认为系统太难,做不出来,要求回去。院里的领导和同事开始对他不理解,领导也找他谈话,认为他的研究方向有问题。“当时院里的课题组共有十几人,除了2个人支持以外,其他的人都反对,都说我是个疯子。”

    两年的艰辛研发,以失败而告终,冯玉才陷入巨大的压力和困境之中。

    没有做出来,并不表明不能再做。此时,国家基金意外地伸出援助之手。

    1986年元旦前夕,以《智能数据库》为题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资金获得批准。“当时,一个项目的研究资金通常只是两三千元而已,而我的数据库项目却获得了3万元的研究经费,这在学校成了‘放卫星式’的新闻。”借着雪中送炭的资金,冯玉才又在他的数据库上投入了一年时间。
 

点这里复制本页地址发送给您QQ/MSN上的好友

相关文章

方汉文:71岁老翁创造财富传奇
陈宇:做化工业的“网上桥梁”
一个转业军人的二次创业
年轻员工的培养问题
为什么中国企业家迷恋曾国藩
降低员工流失的一些探讨
孙子兵法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员工离职的232现象
正确认识你的下属
不说真话的几种员工
吴跃林:小鱼丸里深挖大商机
徐华龙:小拉链“拉出”大市场
詹永健:“衣食住行,我都要做NO.1
章君:敢为“帝国大厦”披雨衣
杨须红:铁心打造电器名牌
黎洪轩:22岁盘活五百万资产
吴少如:创新房产中介模式
张恒创业-三夫
石头记饰品创始人苏木卿的财富之路
创业者设立公司需要哪些程序?

相关评论


本文章所属分类:首页 创业 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