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6565字,分8页,当前第1页,快速翻页:
|
考察德华成长的历史,记者发现,在“德为本”的“大道”之下,在市场竞争领域,丁鸿敏似乎熟谙兵法,胸有丘壑:从创业的那天起,他以一招“无中生有”开始,在“无木之乡”德清县创办了德华木业,;经过十几年的运筹帷幄,他将一部企业的发展史,写成了一部创新的“三十六计”……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德华集团董事长丁鸿敏
延伸阅读:赢的激情:传媒帝王雷石东
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如果你的房子结构好,基础牢,抗震能力就强,地震来临时就不会房倒屋塌,就算有些损失,也不至于有性命之忧;如果本身基础就不牢,或者是危房,那就很容易被地震夷为平地,损失惨重。”
今年7月,德华集团董事长丁鸿敏与万向集团交流上半年企业经营情况时,中国企业界的“常青树”鲁冠球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浙江经济都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而且“余震”还远未结束。不过,并非所有的企业在这场“地震”中受损——一些行业内的“领头羊”企业,甚至希望借着“地震”的威力,完成行业的洗牌,提升行业水平,并在转机来临时得到更多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德华木业就是这样的一家行业“领头羊”企业。自1993年公司创办以来,丁鸿敏用了15年的时间,不仅将其打造成了全国装饰板产销规模最大的木业企业,而且通过上市和一系列的企业创新,大大提升了行业的整体水平。
考察德华成长的历史,记者发现,在“德为本”的“大道”之下,在市场竞争领域,丁鸿敏似乎熟谙兵法,胸有丘壑:从创业的那天起,他以一招“无中生有”开始,在“无木之乡”德清县创办了德华木业;经过十几年的运筹帷幄,他将一部企业的发展史,写成了一部创新的“三十六计”……
创新第一计:无中生有
题解:德清是一个没有木材资源的浙北小县。但丁鸿敏带领德华人在这个“无木之乡”办起了全国装饰板产销规模最大的木业企业,并带动整个湖州成为“木业大市”,是为“无中生有”。
有些人的一生,似乎注定要与某种东西打一辈子交道,并将生命的能量和才华都投注于其上。比如丁鸿敏,就与“木”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做木工,自然整天与木为伍;后来做钢琴厂厂长,大多数的时间依然是与构成钢琴的木板为伴;如今做木业,更是经年累月以木为业,为木而生。年方45,却与木头打交道20多年,以致丁鸿敏自嘲:做木头做得都有点“木头木脑”了!
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木”却与“呆”意无缘。它因主于东方,应于春天,代表着生长,升发,条达,顺畅,却是“聪明”的同义词。事实上确是如此。温柔敦厚的外表之下,丁鸿敏其实生机勃勃,奇思不断。30岁那年,他“无中生有”创办德华木业,就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是“奇思怪思”。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时,丁鸿敏已经担任了3年的国营湖州钢琴厂厂长,对钢琴这个行业有了充分的了解:作为国家管制的教育用品,钢琴市场非常有限,而湖州钢琴厂远没有珠江、上海等几家大型企业有竞争力。但是,作为构成钢琴的重要原材料——人造板,国内厂家都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不但市场需求庞大而且价格奇高……既然如此,何不自己去做这种人造板? 1993年初,丁鸿敏靠366万元原始资本,创办了浙江第一家贴面板企业——浙江德华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与许多草创期企业的境遇一样,创业之初的德华是个“三无企业”: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设备。但出身农村,受过无数苦难的丁鸿敏,并不惧怕这些困难:没有技术,他跑了四次上海,将国内的人造板权威专家请到当时尚不通公路的德清洛舍;没有原料,他在三九寒冬钻进天寒地冻的东北林业基地,一根根寻找优质木材;没有设备,就买台湾企业退役的二手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