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教授说,你们大部分会大败 而归刘建亚反而认为是一种机遇
提起为什么当初有回国创业而且组织团队共同创业的想法,刘建亚说,十几年前在海外工作、学习时,看到中国有那么多留学生在每个专业上领域做得都不错,总觉得有一天把这批人组织起来,一定能从产业发展方面为国家做很多事情。于是在2000年,包括刘建亚在内的20名留学欧美的生物学博士,从各国而来齐聚天津,开了一个国际生物学研讨会,为华生生物园创建打下了基础。 [Page]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但是创业在任何国家都是困难的,创建高新技术企业更困难。统计数字表明,新创建的企业3年内90%会失败,而其中的高新技术企业3年的存活率只有1%~2%左右。
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海外学人回国创业的成功率低于国内创业者的成功率,由此认为海外学人不适合创业。刘建亚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片面的。
他分析说,海外学人归国绝大多数创建的是高科技企业,其成功率本来就低于创业的平均水平,更何况没有人真正地研究和统计过,在高科技企业中,海外学人创业者与国内创业者成功的比例孰高孰低。
十来年的留学工作经历,让刘建亚时常有紧迫感。因为新经济在欧美崛起,留给华夏儿女的机会不多,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将取决于我们国家能否抓住这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时机,即在IT业、BT业、环境工程和新材料业能否大有作为。
1995年回国后,恰遇生物技术企业发展低迷时期。1998年,一位生物学知名教授在一次企业家研究会上说:“你们学生物技术的,从海外回来创业,大部分撞得头破血流,大败而归。”听了此言,善于面对挑战的刘建亚反而认为是一种机遇,于是萌发了第二次创业的念头,即创建一个生物技术专业化园区,创建一个可供更多人创建生物技术企业的共用平台,降低创业门槛,通过提供创业咨询和共同平台及全方位的服务,缩短生物技术企业创建和发展的周期,以期提高生物技术企业的存活率。当然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商业投资机会。
刘建亚当时的想法是,也许泰达华生生物园会成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指数。但他深知搭建这个平台,这个生物技术专业孵化器,会遇到一系列困难和障碍。
每一个生物技术企业在启动时,一般都要投入两三千万元人民币,均需要经历3至5年的研发阶段。如果是生物制药企业,这个时间可能会更长,投资要求更大。而且生物技术创业的技术门槛普遍比IT产业高,人才门槛也普遍高于IT产业,一般情况是,从事生物技术的人研究生毕业后至少需要有5到10年的实验室工作经验,才可能具有产品开发的能力。而此时年龄均已超过35岁,上有老,下有小,是负担最重的时候。
所以刘建亚坚持认为:我国要想拥有一个自己的生物技术产业,需要建立一批设施完善的生物技术园区,以保障和提高创业者的成功几率。这个模式适用于许多产业。
从梦想成为科学家到经营实业中国缺少的是高智商的企业家
一篇《哥德巴赫猜想》曾让当年读大学的刘建亚对科学有许多幻想,包括梦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但现在的他却在实实在在地经营企业。刘建亚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眼界开阔了。
从1987年起,刘建亚就在加拿大当留学生学联主席。看了许多东西,有了比较,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到底缺什么?他的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不断富强,中国将来不缺少科学家,缺少的是既懂技术又懂专业的高智商的企业家。
于是他舍弃了加拿大的公司,回国创业。
他说自己在跨出第一步的时候,并没有预想到会有这么多困难。但是闯过来之后,有一点感受尤其想告诉想创业的人:不要瞻前顾后,要想拥有事业上感到满足的一天,那么起码,今天要敢于下决心跨出这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