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企业家多有相似的经历。今年42岁的江苏远东集团总裁蒋锡培,是当年高考落榜后走上创业之路的。
靠一条信息闯出了生路
上个世纪80年代初,蒋锡培高考名落孙山,父母希望他复读,继续考大学。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年轻人对财富的渴望,让从小性格刚强好胜的蒋锡培早早踏入社会。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他跟随二哥去杭州学修钟表,最大目标是赚够5万元。蒋锡培是农民的儿子,自然有着深厚的农民情结。今年初秋的一个傍晚,在江苏省宜兴市远东集团办公大楼里,蒋锡培笑着说:“这5万元钱,我当时是这样考虑的:回家造两间房子,剩余的放在银行里面存定期,每年吃利息,一年花销就差不多了,用不着再去努力奋斗了。”
蒋锡培的第一桶金就是靠修钟表赚来的。
然而,当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赚到了5万元钱,顺利实现他当初定下的“最大目标”时,他的自信和创业的“野心”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
1986年,蒋锡培开始自己做老板。他选择了熟悉的钟表行业,创办了一家为大钟表厂生产零配件的仪器仪表厂。
多年的从业经验并没有为他经营企业提供更多的借鉴。一年后,企业因管理不善亏损100多万元,蒋锡培的第一次创业宣告失败。
100万元在那个年代是常人不敢想像的天文数字。就在他遭受创业的第一次大挫折时,有人送给他一件礼物。他在某电缆厂工作的大哥向他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上海和江苏的电线电缆市场需求量巨大且销售价格日益增长。因破产负债30多万元的蒋锡培很快向朋友借了10万元在宜兴开设了一家经销部,开始了他与电线电缆的“情缘”。
1990年,对于蒋锡培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在积累了3年销售电线电缆的经验后,一家由他控股、注册资金180万元的家族作坊式企业“范道电工塑料厂”成立。他要从卖电缆,转到做电缆。“范道电工塑料厂”,就是如今远东集团的前身。这个主要生产照明用电线的小作坊,成立当年即实现销售收入462万元,第二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厂子的销售额惊人地做到了5000万元。一家中型企业规模渐显。
四次改制迈出了四大步
蒋锡培日夜谋算着更大更快的发展,而四次改制则是他不同发展时期的点睛之笔。
蒋锡培创建的远东集团是实打实的私营企业,走的是适应市场发展规律的路子。企业发展很快,可在当时的环境下,私企在贷款、营销等方面局限性较大,尤其是在用人机制上受到制约。1992年初,蒋锡培接受所在乡党委建议,果断地改制为乡办企业,主动戴上了“红帽子”。从民营到集体,远东赢得了较好的发展环境,也为人才引进扫除了障碍。
1995年,针对乡办集体企业在运行中出现的产权不明晰、职责不明确等弊端,远东集团开始探索资本运营的新途径。蒋锡培决心进行股份制改造。公司采取定额认购和自愿认购的方式,1995年成功募集了1350万元内部员工股,以及100万元集体股。1996年内部员工股增资扩股到4500万元,从而把每个员工都捆到了“目标共识、责任共负、风险共担、效益共享”的企业共同体之中。如果说第一次改制解决远大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那么这一次改制则是激发远东发展的内在活力。
两次成功的改制,给远东带来了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生产设备的更新。但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市场、资金问题又成为制约远东发展的“瓶颈”。
改变这种状况的惟一途径,仍然是坚持改革,建立新的市场机制,走规模效益之路。1996年,蒋锡培先后9次上北京,寻找国家电力系统重点企业中的合作伙伴。
经过多次实地考察论证和审计评估,1997年4月,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等四大国企与远东集团在北京正式签约,成立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司。此次合作,远东将原有员工股中的一部分股权转让给四大国有企业,企业由股份制改为混合型经济。与国有电力巨头联姻,使远东站在了巨人肩上,从而在更高平台上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