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9557字,分10页,当前第7页,快速翻页:
|
这是李宁在生产控制上打的第一仗,首仗即折,李宁的心情之沉痛可想而知,但是他毅然决定全部销毁这批产品。"让我们从头再来!"他握着拳头对部下说。那年,李宁不到28岁。从那时起,李宁就认识到专业人才的重要性。"绝不能让自己或自己人成为公司发展的阻碍",李宁说。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李宁公司刚创办时,是李宁和几位退役的队友,还有李宁的家人如哥哥、嫂子、表弟等一起在操作,那时的李宁是个十足的家庭公司。到了1992年,李宁就开始有意识地聘请专业人才加盟。为李宁公司发展起过关键作用的第二任总经理陈义宏,就是被李宁从当时有名的运动服生产企业"十佳"公司请来的。陈义宏最早在1991年加入李宁,从生产总监开始做起,一步步升到总经理职位。"李宁是一个很会管理的人,他懂得知人善用。对于职业经理人,他很信任,也很授权。"曾参与李宁公司股改的股改专家刘纪鹏回忆说,"每一次去谈判,或者谈合作,李宁都会带上陈义宏,看得出他对陈义宏是很信任的。"自1998年去北大学习,李宁就淡出了公司的日常经营业务,而把业务全权交给了总经理陈义宏。
陈义宏以及一批专业人才的加入,创造了1993年到1996年李宁公司的第一次辉煌,公司营业额每年以100%的比例增长。"当运动员的时候,因为我的水平算是全国最高的,所以我去比赛的时候,所有人的希望都会寄托在我身上,要靠我去实现他们的理想,为国争光,升国旗、奏国歌,我的努力决定了大家的愿望能否实现。可是对企业来讲,做商人则是我的愿望靠大家来完成。光靠一个人做不成什么大事……"对此,李宁想得很清楚。
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公司如果当年不从三水搬到北京,就没有今天。"李宁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在李宁心中,另一句没有讲出口的话是:如果李宁当年没有从健力宝中脱身出来,也就没有今天。
1991年到1994年期间,李宁继续走赞助体育活动的路线,并开始了多元化产品尝试,李宁运动服、李宁鞋,甚至李宁皮带、李宁领带等,产品不一而足。虽然李宁公司1993年就有了赢利,年营业额以近100%的速度增长,但是在李宁的心中,有一个永远的结,那就是"孩子的身份"--李宁公司是健力宝的全资子公司,而健力宝的控股股东是广东三水县政府,是国有资产。在李宁心中,他更希望公司朝着现代企业模式发展。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易,起码有两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另外一个是将李宁商标从健力宝中分离出来。
1994年初,在证券报一个记者的引荐下,李宁同有着"中国股改第一人"之称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见面了。刘纪鹏从1988年开始即进行企业的股份制咨询,从他多年关注企业改制的经验来看,李宁公司的产权不清这对于李宁今后的发展将是致命的,他极力鼓动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当然知道这时的健力宝之于李宁(公司),如同母亲的胎盘之于成熟了的婴儿,价值使命已经完成,但在李宁心中,李经纬对他有再造之恩,如同他的再生父母,他怎么可能去背叛李经纬?对于刘纪鹏的建议,李宁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脱离健力宝,别人会不会说我忘恩负义?"
刘纪鹏则反复对李宁阐明产权不清的利害关系,劝他说:"你只是脱离健力宝,并不是脱离李经纬,健力宝并不完全等于李经纬。"最后,性情爽直的刘纪鹏甚至拉开椅子站起来,对李宁说:"如果你拉不下面子,我去跟李经纬谈,跟三水县政府谈。"
刘纪鹏为什么要一意鼓动李宁与"父亲分家"?"首先是受我本人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经验的驱使,我看过太多因产权不清而失败的企业;而李宁是受全国人民喜爱的体操王子,无论是他的外貌还是他的人品,都是被国人所认可,我也很愿意去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纪鹏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