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7年开始,李海仓的企业,以一年建一个厂的速度迅速崛起。在其精心运作下,1993年海鑫钢铁集团应运而生,很快跻身全国钢铁企业20强。
1996年,时任闻喜县县长的董鹏翔在全县三级干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同志们,我们县全年财政收入的1/3来自海鑫。也就是说,我们在座的机关干部,每天3顿饭中就有一顿由海鑫来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支持海鑫、扶持海鑫!”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海鑫公司自1987年创办以来,李海仓充分发挥了民企的体制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实现了企业各个阶段的规模扩张。海鑫公司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劳动就业,局部解决了附近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公司有员工7300多人,绝大多数来自周边农村,附近的军工企业和闻喜县国有企业的800多名下岗工人也在海鑫公司重新上岗。海鑫公司的发展也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增长,生产经营活动中购进大量燃料和辅料,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
山西省海鑫钢铁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集钢铁、焦化、水泥、房地产、金融等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到2001年底,海鑫公司用14年时间,使资产翻了13倍,产值增长了6250倍,利税增长了5000倍。目前海鑫公司拥有总资产30亿元,2001年销售收入29·6亿元,公司资产负债率仅34·1%,净资产20余亿元。海鑫是山西省仅次于太钢的第二大钢铁企业,经济规模跨入全国钢铁企业前20名。
李海仓生前的目标是要做未来的中国钢铁巨人,他的计划是2003年初,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将实现用15年时间总资产翻14倍、产值增长12500倍、利税增长13000倍的目标,实现企业规模高速扩张。
仇恨的种子
就在李海仓的财富以几何级数不断翻番的时候,冯引亮的事业却一步步走向低谷。让人悲叹的是,冯引亮并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1994年初,冯引亮因为自己造纸厂的用电问题一直不好解决,于是找到李海仓商量:“咱俩的厂子离得不远,你能不能让我在你这里接一股电线,我装个电表,用电多少,按表交费。”
好友相求,李海仓哪有不帮的道理,他马上安排人员配合冯引亮接电。没想到,冯引亮从李海仓的钢铁厂接好电线电表后,竟偷偷做了一个手脚。有一段时间,李海仓厂子里的电工发现,隔壁的机器日夜轰鸣,电表却丝毫不转。连续观察好几天后,电工没向李海仓汇报便掐断了造纸厂用电。在偷电事件后,冯引亮不好意思再找李海仓,但心中却存下芥蒂,认为李海仓小气,不够朋友。
1994年深秋,一场声势浩大的税务联合大检查在山西省自上而下拉开帷幕,冯引亮偷税漏税,金额高达24万!检察机关将冯引亮偷税情况交地区税务部门审定,这一审,就是近两年。1996年,冯引亮被认定偷漏税款额不足10万元,不构成刑事犯罪,但须如数补齐偷漏税款并罚款。
此时,冯引亮想到李海仓已是闻喜县政协副主席,于是马上打通李海仓的电话,让他帮忙。当时李海仓正忙,就让他把事情原委告诉办公室,待办公室汇报后再作处理。冯引亮却认为李海仓是在自己面前拿架子让他难堪,于是一咬牙补交了税款及罚款。李海仓过后便忘了此事,但冯引亮由此认为李海仓已忘记了往日情谊。
不久,冯引亮就把家里的造纸厂交给他人经营,自己去绛县承包了另一家造纸厂。这一回,30万元几乎血本无归。同时,另一方面的坏消息也传来了,山西省为加大环保力度,决定关停污染极其严重的一些造纸厂,舒凌造纸厂也在黑名单上。
为了保留这份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的产业,冯引亮强忍不满,又一次恳求李海仓利用自己在县里的影响,出面让政府对自己的厂子网开一面。但李海仓没有出面,反而劝冯引亮服从大局,另寻生财之道。冯引亮彻底失望了,他认为李海仓真是自私,只想一个人在家乡父老面前出风头,于是对其怨恨又深了一层。
面对李海仓发展迅猛的海鑫集团,心高气傲的冯引亮自感难以匹敌,但却不愿就此服输。这时,太原的证券市场吸引了冯引亮的目光,他决定进入。为了做个专业股民,他花80万元在太原佳地花园买下一套小别墅,买回一台电脑,专供炒股使用。然而,风云变幻的股市让他再次惨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