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的牛市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通货膨胀的压力更是推动着人们不断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式来达到资产的保值增值。理财的手段越来越多,理财的品种花样翻新,但理财的陷阱也随处可见,甚至让一些投资者血本无归。《钱经》在这里列举理财经常遇到的陷阱,帮您擦亮眼睛“明白”理财。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股票
“下周将要暴涨的大牛股”——类似信息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事实上,股市的激烈震荡也让很多拿不定主意的股民到网上寻找救命稻草,甚至让流言左右自己的投资决定。
陷阱特点:取得投资者信任,以“荐股”为名敛财
陷阱之一:为庄家做托
王先生在2007年初投身股市,由于工作忙,平时根本无暇研究炒股理论和市场数据。每晚的荐股节目他每期必看,节目里证券分析师点评大盘和个股,并反复提及某个被“点中”的个股连续上涨的“事实”。王先生对其深信不疑,并按照节目提供的联系方式致电咨询。一个月下来却发现自己得到的消息往往跟市场相反,不是在地位抛出就是在高位被套。再打电话过去,对方却抬出了“只做建议,风险自负”堵上了自己的嘴。
个别咨询机构或咨询人士本身就与炒作股票的庄家是一伙,比如是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或是庄家聘请的坐庄炒作策划者。作为庄家的利益共同体,咨询人士会想尽一切办法来配合庄家的炒作。而这些“著名”股评人往往在牛市过后销声匿迹,或者曝光后被股民戏称为“黑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股民聚集的论坛上也常常会出现类似的荐股信息,其实质同样是为庄家抬轿。
陷阱之二:收费荐股
股市一火爆,各路神仙就现身,他们首先树立自己的“专家形象”,随后以代客理财为手段,通过荐股和指导操作收取费用谋利。自称“散户保护神”的“带头大哥777”就是个中典范。带头大哥出名后,对慕名而来者进行收费荐股分级管理,从最低的快乐群到最高的钻石群,收取不等年费,建仓及出货分批通知。某只股票先由他本人买进,然后由其的大客户买进,再由其开设的10多个QQ群的会员分群买进,逐级推高股票价格。最后再由带头大哥在其博客上公开推荐,吸引公众投资者买进,带头大哥及其会员逐级出货
类似的还有强调机构投资的收费荐股,通常是以证券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的名义开发客户,声称自己拥有内幕消息或本身就是庄家。宣传和操作手段包括短信、电话、网络、炒股软件和投资讲座。但“大师”和机构推荐的股票究竟是涨是跌,就要看这些会员们自己的运气了。等到赔钱的会员再找他们投诉要求退款时,往往只是扯皮的开始。
银行理财
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业绩增长点,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铺天盖地,产品宣传手册中收益率往往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殊不知就是这些看似亮点的收益率中却隐藏着“陷阱”。
陷阱特点:市场热点及高预期收益吸引投资者眼球,欠缺风险提示和产品说明
陈先生2006年底投资10万购买某挂钩股票的一年期银行理财产品,购买时只知道该产品最高年收益16%,对产品说明里的计算公式却一头雾水。去年股市一片大好,年底银行却告诉他:该产品到期收益率为零,唯一的收入是利息税调整的补偿合计39.6元。这种“匪夷所思”的理财产品并非个例,另一家银行的打新股产品也受到众多投资者质疑:没有新股破发的情况下单月收益为负,不仅没有详细的信息披露,还在网上公告中调低预期收益。
理财产品受到追捧,伴随而来的却是监管和运作的欠缺。数据显示:至少十只以上已到期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虽然出于对信誉的重视,各家银行在产品设计和管理上不会“有意”给消费者设下陷阱。但在利益导向下,某些银行销售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时往往会误导消费者以达成业绩,甚至将自己都搞不懂的理财产品卖给顾客。随后在产品运作的过程中,与理财产品有关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给投资者,产品到期后的实际收益率个别甚至出现“零收益”或“负收益”。在没有相关信息披露的情况下,投资者难以判断究竟是市场还是产品管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