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1823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本书的主干部分,由五篇论文修改整合而成五章,分别研究了乘轿、服饰、旅游、家具与饮食文化。探讨了在经济发展,消费文化兴起后,消费行为是如何被政治化的(第二章乘轿文化);庶民如何模仿士大夫的流行风尚(社会效仿,第三章服饰文化),而士大夫又是怎样以“炫耀性消费”,使自己与庶民区分开(第四章旅游文化)等等。说起来非常之理论化,但实际读来并不难懂,甚至会觉得“怎么与今天这样像”:区别不过在于,晚明人士追求一只“瓦楞鬃帽”,现代人望LV手袋兴叹;晚明官员夸饰富贵,宴席上“燕窝菜二斤一盘”;现代亦有“鲍翅宴”与“官府菜”,不过更粗俗而已。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外行人读研究著作,好处大约是可以普通人角度提出意见,若出问题可推卸为无知。作者自觉满意的服饰文化一节我倒并不很喜欢,觉得似乎有“搬字过纸”,仅从书本到书本的嫌疑,若能有图画或实物佐证流行时尚的变化,当更直观生动。当然这恐怕与史料多少有关,空口白话提出要求很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第四、五二章论旅游与家具反而是我比较喜欢的,后者以徽州分家产的阉书为主要材料,较之文人记载更实在,扎实地体现出晚明市民阶层的所有;而前者是我读的第一篇巫仁恕的论文(曾发表于2003年《近史所集刊》),从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即以“消费品位与身份区分——以旅游文化”一节举例,旅游虽可愉悦身心,但并非生活所必须,可说是一种“炫耀性消费”。晚明旅游热兴起,出现了大量游记,士大夫除身体力行外,亦喜爱收集山水画作“卧游”。在此风气影响下,举国皆狂,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名胜,“都人士女,连佩接轸”,普通民众还能借庙会或进香名义,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一方面士人鄙视一窝蜂地踏青观景,以自己“夜游”或“朝游”,不与人混杂自傲,并对出游的商人与清客大加贬低,以撰写游记甚至携带更精致的出游用品与普通人区分;而另一方面,由于商人阶层的兴起,对于许多囊中羞涩的下层士子来说,要实现自己的“风雅”,却可能不得不依靠此类“俗子”的资助。从旅游这一种消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面临社会竞争之时,士大夫如何以“品位”的提出来区分士庶,确认自己的身份地位,而在此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消费取向与“品位”背后复杂的士庶关系。
消费文化的研究,与经济关系最密切,而与近年来兴起的“新文化史”研究更是眉来眼去常有跨界合作。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深入,学术著作不再紧盯政治经济与精英文化,许多从前上不得台盘的“小道”亦成研究对象,于学术研究而言,当然大大扩展了研究领域,对于我们普通读者,则使得高头文章也富有了可读性,各位学者,何乐而不为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