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08-07-02 原文发表:2008-07-02 人气:19
本文章共3202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长书连播辉煌时代
长书连播是前电视年代最受欢迎的文艺形式,那个年代广播也曾经风靡一时。记得80年代前期中期,各地电台的广播书场在一些地方造成完人空巷的奇观,一批评书表演艺术家成为当时家喻户晓最红的明星,刘兰芳、袁阔成的知名度不亚于当今的一线红星。我国电台和电视台的长书连播,包括小说连播和评书连播,已有六十年的历史。在电视尚未普及之前,长书连播是极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广播节目。电视普及之后,不少说书人又走向银屏,为电视节目增加了一个亮点。几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长书演播艺术家,1984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曾请全国最受听众欢迎的十位长书演播家介绍演播经验,当时评书的顶峰时期可以用蔚为大观来形容。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长书连播回归喜忧
随着广播的回潮,长书联播节目重新成为热点节目。经历过电视的冲击后,广播的魅力重新被受众重视,就拿评书节目来说,虽然说以前的电视书场也曾经成为评书的推进器,但是我们发现电视评书明显没有广播评书有魅力,评书艺术主要还在于听而不是看。
有人把长书演播家分为播音员派、话剧派和评书派,这一分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严格,播音员和话剧演员的演播风格有时并不易区分,发音方式基本上都是字正腔圆,而且有些演播者有过播音和话剧演出的双重经历。但总体上来讲,播音员派发音更加规范严谨、清脆悦耳,话剧派更注重各种拟声,评书派则更加通俗活泼,自由发挥较多。目前,广播小说家在吸取了评书的语言、结构技术技巧等方面的情况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特长,把广播小说演绎的有时候比某些评书还好、更精彩、更富有文学性、艺术性。出现了像王刚、曹灿、赵唯莉、薛中瑞等演播艺术家。通过近几年的兼容并蓄,广播小说已经合并了评书(仅限广播评书)和朗诵等艺术特色为己用,逐步形成了一门据有独立特色的广播文艺门类。
消费故事依然是目前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消费,从文本上看,《故事会》、《今古传奇》等故事杂志的持续不衰就是一个表现。电视节目中的故事热也更是持续不衰,故事依然是大众文化消费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广播节目的回潮让我们重新认识到评书这一声音艺术的魅力,它能调动想象空间,通过声音再现的艺术形象比阅读给人的感受更加深刻和独到,收听评书陶冶性情的功能更是获得公认。如今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更需要一种声音艺术的调节手段,收听评书可以获得心灵的调试,在精神调节上作用明显。虽然传播技术和手段不断进步,但是人类的艺术形式在花样翻新后,还有长久不变的内容,评书节目回潮就是一例。 但是如今各地书场节目还是依靠经典旧本子来支撑运作,新人新作品还不多见,现在很难再出现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等那样功夫过硬、造诣深厚的评书名家,评书的真正回潮和繁荣还需要一个更广大消费市场繁荣复兴的基础,消费故事是人的习惯,讲故事是一门艺术,尤其是中国这个评书发展悠久的大国,评书的复兴也具有传统文化复兴的意义。从那个年代故事消费的浪漫时光,我们思考的是原始、基本的讲故事艺术形式因何还是一种需要。
听评书是一种怀旧情绪,也让人心绪安静下来在声音形象中畅想遨游,在浮躁的氛围中我们发现艺术的传统手段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重新下载收听王刚《夜幕小的哈尔滨》、重温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你突发发现艺术并没有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而变得多么高深莫测,我们能阅读几千年前的经典,也能在古代评书艺术中找到一份安静和依托。
|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