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之王》时,他要改孙悟空,把“《西游记》电影”改成美国小孩梦中的一只猴子
等到好莱坞导演进军中国市场,李连杰转过身又成了他们的“香饽饽”。3年前《功夫之王》的剧本就送到了李连杰手里,导演是执导过《狮子王》和《精灵鼠小弟》的好莱坞导演罗伯?明可夫。故事来自《西游记》,邀李连杰出演孙悟空。“我告诉制片人,电影不能拍成原版《西游记》,中国人不会接受这样一个美国人拍的《西游记》,而且,孙悟空这个角色要改,以前已经有很多中国人把他塑造成国粹了,我们不能照着拍。”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最终制片人接受了这个被中国人称为“功夫皇帝”的人的建议,将孙悟空的形象定义为美国小孩梦中的一只猴子。
“和你们做报纸一样,先要知道消费群有多少,读者是哪个年龄段的,我们要销售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必须先有准确的市场调查,才开始有一部电影。”这些方面,李连杰在美国学了很多,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我跟导演说话,就是全方位地给他展示一个市场调查和分析一个消费心理,所以很多导演都喜欢听我讲那些东西,他们尊重我的建议,他们知道我不仅是演员,还可以是一个拍档。”
B 大佬的人生哲学:成为“桥梁”+实战主义+心中有宇宙
《投名状》时,他明白陈可辛的“不要打”,背地里和“只会打”的程小东拍桌子争论
李连杰说,拍动作片其实是一个困惑的悖论:“我说了很多次,动作片其实是用暴力去反暴力,但是每一次媒体和观众关注的焦点还是―――有什么新招?这次打成怎么样?其实哪有什么新招呢?人就两个胳膊两条腿,能打的我几十年前就打完了。”
陈可辛能说动李连杰来演《投名状》其实源于两句话。“他一开始说要拍一部不讲武术的电影,我已经‘嗯’,接着他说希望能表现冷兵器的战争,我就懂得他要用残忍来表达反战。”所以李连杰只听陈可辛说了15分钟,就已经决定接下庞青云这个角色。但接戏后的一个意外工作是,帮助导演陈可辛和动作指导程小东沟通,这也给了李连杰一次实践他人生哲学的机会。
李连杰是在《投名状》开机十天后进剧组的,当时,电影已经严重拖期,陈可辛和程小东都处于崩溃状态。“小东最出色的,就是(让演员)飞来飞去,可是呢,导演想要的是‘实在’,导演不知道武侠世界,没有拍过动作电影,不知道怎么样通过动作指导把他的思想变成画面。那变成我在中间,成了一座桥梁。我知道导演要什么,我也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得到。”这条“桥梁”的一个有利背景是,整个香港演艺圈出身的武行都是李连杰的朋友,“我和小东,20年的哥们了,大家关起门来怎么说都行,不会翻脸。导演不能够用很日常生活语言说的话,我都能够。我甚至可以跳起来,拍桌子,你要这样!这样!那样不行,不行!没有人会因为我这样和我翻脸。”
proveit,他信奉这个哲学,不要抱怨,要证明给别人看,“因为我就是市场”。
跳起来拍桌子的李连杰说自己可以做到这样,其实源于“我根本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这其实是理性的解决方法”,那么,李连杰心中的理性是什么呢?
那就是:不埋怨任何东西,而是证明出来给人看。“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complain(抱怨),抱怨不公平啊,埋怨这个埋怨那个。后来发现这些没有用,所以最后要自己做一个出来,美国人说的,proveit,proveme(证明出来)。最后我发现,证明了我的东西对以后,一切都来了。我给老板赚了钱,老板不喜欢我,但是他喜欢钱,他一定要再给我拍戏对不对?他一定听我的对不对?谁都不喜欢我又怎样?不能不用我,因为我就是市场。“
陈可辛原本想让李连杰演头脑简单的赵二虎,但和李连杰一交谈,就放弃了,“陈可辛和我谈了15分钟一定就知道,我不可能是二虎,那种单线的、简单的、直向的思维根本不是我的。我根本是东方的―――宇宙是什么,万物是什么,为什么美国人这么想,为什么中国人那么想,为什么小东是这么想,为什么可辛不是这么想,这个社会上有钱人想些什么,穷人在想些什么,我都是全盘地看。我心里有一个小宇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