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共1743字,分2页,当前第2页,快速翻页:
|
●【篇首的话(1)】▅▅▅▅▅▅▅▅▅▅▅▅▅▅▅▅▅▅▅▅
简以宁
这本书,虽在形式上被归为长篇小说之列,但究其实,却没有一个绝对的主人公,也没有一个显在的贯穿全书的故事。里面的人物虽有着若隐若无的关联,却一丁点儿也不像常规小说那样,有一种情节上的循环递进关系。他们虽然在同一个时代里生活,在同一部小说里呼吸,同样面临着价值观念的挑战,可他们仍然会因为环境以及个体差异而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状态、不同的困惑、不同的内心挣扎以及不同的灵肉的出路。 汇男网 www.dddbb.com 汇男网 www.dddbb.com
所以,被称为“非小说”。被一些朋友拔高为“小说文本和结构的全新革命”。
这确乎为无意为之之下的有意为之。
说无意,是因为我确定以如此方式来表达我所思所想所感的时候,全然没想到过文本和结构革命的事;说有意,是因为我在开篇之初,就不曾刻意要去遵从小说写作的规范,精心打造一个自圆其说的故事,塑造一个形象固定、个性突出的品牌人物。在这些我要急于倾吐的思想和故事里,没有小说要求的恒一的不变量。因此我不想强求书里的人物,非要为了一个小说的模式而生拉硬拽地将他们塞进那些框框里去。我只是在他们热切的目光注视下,在我因为他们以及我自己无法掩藏无法压抑的倾诉的冲动下,拿起我的笔,为这些不安的灵魂作一次生命的亲证。
如果因此而有“革命”一说,那也算“无心插柳”了吧。
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着最恰切的文字表达方式。我不想以浓墨重彩的充满了技巧的叙述方式来涂抹我的人物,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他们一路行来留下的生命的痕迹。我梦想的是将浓情深怀于内而于文字的表述中却保持一种充分的淡然,在这种淡然中去与我的人物的内心世界相遇,在这种遇合中透见到他们生命的纹理,化解开生活以及生命本身固有的沉重,并异想天开地憧憬着“于无声处闻惊雷”那样一种曲笔为工的妙境。
《沙上的席子》这一章描写一群所谓精英在信仰缺失的时代,寻求着发泄内心苦闷的途径。流沙般闪过脑际的思想,流沙般漫过这个世界的人群……向秋生与李明珂,一个是搞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是某大报的要闻部主编,为何都会混入娱乐圈,说些言不由衷的话做些言不由衷的事?最后,对自我有着巨大期待和省察精神的向秋生怀了无穷的惆怅去了真正广阔的大沙漠,到那里去见识真正的浩瀚和荒凉,为无所托寄的灵魂寻找皈依之所。他会寻着么?
|